当前位置:首页>主导航>新闻中心> 教师要能“看见”学生

教师要能“看见”学生

时间:2016/4/7 13:09:59   来源:

在学校里,教师几乎每天都与学生见面。但是,教师“看见”学生了吗?

感受学生的存在与本真

办公室里,我经常听到教师与学生谈心。一位教师对学生说:“你这次考得很好,希望你坚持下去,争取顺利地考入一中。”另一位教师对学生说:“你的篮球打得很棒,你要加强训练,争取凭借特长进入重点高中。”事后,我了解了几个学生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我好像突然遭遇了当头冷水,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有的说:“我知道老师是为了我好,可总觉得她根本不懂我,也不理解我。”

学生考试、打篮球的种种体验与满足的表情,彰显着生命个体的存在感;教师单从功能与价值去衡量、定义学生,学生必然被“物化”。学生的个体存在不被重视,即使教师为他倾注了一切,学生也不会感受到爱。师生根本不在一个空间,所以教师听不到学生兴奋而急促的呼吸,看不到他满足的表情,感受不到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快乐情绪,更不可能奢望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了。

如果剥离学生的功能和价值,他们是谁?撕掉学生外在的“标签”,教师是否还能真切感受到学生的存在呢?

看见,就是感受学生的存在与本真,帮助他们“认识你自己”。

呵护学生的好品质

德国教育思想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里,将儿童比作葡萄藤,将教师比作园丁,认为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的不是园丁,而是葡萄藤本身。他说:“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涂抹;他们是一棵“瓜苗”,需要顺其自然,遵循生长规律。面对学生,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和自由成长的平台,至于学生唱什么歌,跳什么舞,乃至向哪方面发展,还是要看学生的兴趣、自身的条件。教师要设法留住学生的那些好品质,它们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看见,就是呵护学生的好品质,引导他们各美其美,各乐其乐。

让学生“展其才,显其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这样对学生说:“你的英语成绩还不够理想,要努力,千万别落下。”“学习千万不要偏科,要争取科科优秀。”教师似乎都有一条不成文的定律:寻找发现学生的“短板”,然后补齐他的“短板”。教师注意的是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科,不是他最擅长的学科,而且都会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却不是发现并发挥优势。人们一般认为,如果能改正一个学生的缺点,他就会变得更好更完美。道理并没有错,实际中却往往引来一些困惑。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不是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如果一定要让猴子废攀援而唱歌,让鹦鹉废“学舌”而举重,是愚蠢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小兔子跑个痛快,让猴子尽情攀援,让鹦鹉大胆“说话”。所以,学校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学生“展其才,显其能”。

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教师要不断地发现、激发、释放、强化和提升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并为他创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空间。反之,如果用“完人”“全知全能”标准去要求学生,他们没有哪一个不是千疮百孔。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和性格思想等存在差异,学生不可能是同步而行,有的走得快,初露锋芒;有的走得慢,大器晚成。面对学生,教师最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要静静地等待花开,绝不可“拔苗助长”。

所以,教师应该看见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做学生的“重要他人”,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路径,让他们借教师之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看见,就是理解差异,发现学生的“长板”,并帮助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