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主导航>新闻中心> 湖北“五不”约束大学领导,探索培养职业教育家—— 还原大学书记校长本来角色

湖北“五不”约束大学领导,探索培养职业教育家—— 还原大学书记校长本来角色

时间:2015/7/4 14:08:22   来源:

近日,湖北宣布在省属高校开展校级领导干部任期全职化试点,试点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任职期间不申报项目、不参加评奖,全职从事管理工作。此举引起多方关注,在很多人为该举措喝彩的同时,也有人提出种种担忧。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领导都是管理和学术“一肩挑”,存在对学术热情、对管理冷清的尴尬局面,高校管理急需“敷热”。湖北此次试点领导全职化,被认为是回归教育规律的尝试。

  高校领导成为“全职家长”

  湖北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管理工作,原则上做到“五不”:任职期间不参加学校学术委员会、不申报教学科研项目、不参加教学科研评奖、不参与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不申报各类人才工程项目。

  试点在部分条件成熟的省属公办高校展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首先是书记、校长实行任期全职化,然后逐渐扩大到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最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也将实现全职化。高校领导班子实行任期制,领导干部担任同一职务时间不超过两届或10年。

  2014年10月,中央曾出台相关意见,提出高校书记和校长一般不担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今年5月,教育部也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

  此次湖北改革试点,将高校领导全职化作为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一项重要举措,被认为是对这些意见的细化和落实,是向教育规律的回归。

  《意见》起草组负责人在解读时称,开展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任期全职化试点,目的是为了选好配强高校领导干部。试点进行后,学校领导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服务,做一所高校的“全职家长”。

  有利于探索职业教育家路径

  高校领导全职化,意义何在,是首要被关注的话题。

  武汉大学教科院院长程斯辉教授认为,高校的确很需要一些全职化的领导。程斯辉多年前已经开始关注高校领导职务问题。他指出,当代大学的发展已变得非常复杂,不仅规模巨大,涉及到的人财物等管理要素众多,而且承担的职能任务也在不断拓展,校长、书记在完成大学治理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协调处理好内部各种关系,还要协调大学与外部的各种关系。

  据程斯辉的调查,武汉地区一些大学校长已经在感叹“全部心思用来办学治校都很不容易应付了”。他的结论是:高校领导们疲于奔命,往往难尽职责,也由此引发了诸多“后遗症”。

  程斯辉指出的这种弊病,在一些高校领导那里得到了更加具体的印证。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尚钢表示,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领导干部既从事管理工作,又从事学术活动,一些追求学术的领导往往在学校领导岗位和个人实验室之间两头奔波,无法保证集中精力投入学校管理,更无法为学校和师生服务;同时也存在与教师争利益、争资源的现象。

  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则介绍了国内高校领导普遍面临的另外一些尴尬:承担课题项目容易落入灰色地带,利用高校平台资源谋私利,有的领导“挂名”科研甚至论文搭车署名。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表示,正是基于消除上述弊端考虑,湖北试点高校领导的全职化,其实质是要求大学领导潜心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一支专门从事管理和服务的职业化高校领导班子。

  湖北省委对《意见》的解读文章称:“从长远来看,校领导全身心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用于经营好大学,无疑可以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其意义远远大于个人取得的学术成就。”

  程斯辉指出,校长职业化是通行做法,高校领导全职化有其现实依据。他介绍,世界很多知名大学的校长都是全职化,职责就是专心管理学校。比如斯坦福大学,校长专门做管理,完全退出学术科研,办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次湖北提出的“五不”举措是一个有效的正向引导和规范,对于探索培养我国职业教育家路径意义重大。

  校领导行政权力将受制约

  湖北试点高校领导全职化,意味着高校领导在学术与当官之间,只能二选一,被媒体普遍解读为是教育的正确归位,有利于纠正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联姻合体、混淆不清的问题。

  湖北高校的一些行政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实行高校领导全职化后,高校的办学水平将会得到提升。他们普遍反映的一点就是,过去一些领导虽然坐上了领导的位子,实际做学术多过做行政,存在身在其位、心不在其岗的问题,没有真正履行职责。全职化后,这部分人则必须放下学术,专门从事管理,在个人角色、工作时间上都有了更多的保障。

  而让他们相信高校办学水平将会得到提升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全职化后,高校领导可以从双重重负中解脱出来。一部分有终身学术志向的人,可以不受名利干扰诱惑,放下领导的位子,转而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另一部分精明能干、愿意为高校服务的人才则可以继续走向管理岗位,实现了人尽其才、各如所愿,有助于优秀人才更好地发挥个人所长。

  此外,实行领导全职化,在领导们的情绪和心理上也是一种解脱和疏通,可以有效避免“吃着碗里,望着锅里”。有了时间和精力,领导们的服务职能将更容易得到落实。

  此前,湖北省高校校友认可度排名中,中南民族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的排名均非常靠前。两校师生反映,这主要就是校领导的服务做得好,而这两所学校恰恰正在探索专业化管理改革。

  没有推行全职化的高校,领导关系广、资源多,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科研项目,挤占其他教师的机会,特别是阻碍了青年教师的科研道路,打击了其他教师的积极性。管理和科研分开后,能避免高校领导利用权力垄断科研项目,有助于高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

  湖北省试点全职化的很多学校都在筹建校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以后,校领导的行政权力将会受到制约,任何一项与学校有关的重要决策,校长拥有发言权,但也要接受质询,校长须根据校务委员会的决定执行。这对推进民主办学意义重大。

  搞好全职化需过“三道坎”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全职化的高校领导人?如何让全职化的领导们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日常工作?卸职后他们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推进高校领导全职化过程中要过好的“三道坎”。

  现有的实际情况是,高校领导全职化在我国尚不够成熟,缺乏现成经验供参考,一切需要自行摸索。

  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湖北正在拟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包括高校领导干部职业化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

  推行大学校长全职化,选拔什么样的人当大学校长至关重要。程斯辉认为,大学校长全职化,需要与大学校长的选任制、任期制联系起来设计。一般情况下,大学校长会从既懂得管理学校工作、深谙教育规律,又是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的人才中选任,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大学校长是有专业的。

  但大学校长同时是有任期规定的,如果任期届满,校长还未到退休年龄,干什么去?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推行全职化绕不开的另一个问题。

  程斯辉建议,应提一个明确要求: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一旦出任高校领导人,就要视大学管理为专业,将大学管理与高等教育研究结合起来。

  “领导不做科研,不等于高校领导完全不需要搞科研。只不过高校领导搞科研的领域和方向要发生变化,不再是研究过去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而是要专心研究高校管理。”在程斯辉看来,此举不仅能解决全职化要求高校领导人治理好学校的任务,还能解决他们任期届满后干什么的疑问,“届满了继续以研究高等教育为方向,即培养职业教育家”。

  这一点得到了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尚钢的认同。在湖北省试点高校领导全职化之前,该校已经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从2006年开始,武汉纺织大学规定书记、校长不参与评奖、不以个人名义申报课题,但他们都有一项任务,就是研究高等教育和管理经验,每年照样出论文和专著。

  尚钢认为,做管理不是说有时间就能胜任的,还要有激情、热情和方法,要给高校领导该有的尊严和待遇,同时,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高校领导全职化的实施,对高校领导的评价标准和机制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能再评价高校领导有哪些科研成果、带了多少学生,而是要看他为学校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让高校领导能够安心从事管理工作。

  另外,高校领导全身心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弱化校领导个人取得的学术成就。个别高校领导担心:“到全国去竞争资源,湖北省以外的校长有很多学术头衔,你很可能因此而争不过人家。”

  在程斯辉看来,这点也并非顽疾。湖北很多省属高校的书记和校长在没有任职之前,都是某个专业领域里有影响力的人物,甚至是领军人物,取得过不凡的学术成就。这些学术的光环仍然会发挥余热,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不做学术后产生的消极影响。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23日第5版